中国文学英译应关注三股新力量

时间:2016-10-31 11:52 来源:未知  作者:admin  点击:

     中国文学的外译是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,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,承载着建构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。据中国翻译研究院2016年最新调研结果显示,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,中国当代小说的英译数量增长显著,优秀作品经由翻译为世界所知。1950至2015年间,共出版中国当代小说英译638部,已有270多位中国当代小说家在国内外出版了英译单行本,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发展尤为显著:2001至2015年共出版中国当代小说英译263部,占1950年以来总量的40%以上。尽管译介量已大幅提升,但中国对英语国家的版权贸易逆差依然严重,当代文学译入英语的情况不足以反映国内创作事业的发展现状。

  在中国文学外译历史长河中,更多的经典作品出自于出版社的“专业译者”之手,但近年来,民间翻译力量、海外华裔作家和社交媒体平台对文学外译的作用日渐突显。

  民间自发的文学翻译网站里卧虎藏龙,例如,“纸托邦”(Paper Republic: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)就吸引了新生的中国文学翻译力量,其中就有好几位自由职业译者,如辛迪?卡特(Cindy Carter)翻译了郭小橹的《石头镇》和阎连科的《丁庄梦》、陶建(Eric Abrahamsen)翻译了王晓方的《公务员笔记》和徐则臣的《跑步穿过中关村》等。相比于专业译者,他们更关心译作能否融入英语世界的大众读者群,尽量避免大量注释打乱阅读节奏。“纸托邦”等网上译者社区不仅发布书展、讲座、评奖、译作、访谈的新闻,更重要的是充当了一个开放迅捷的社交平台,几乎每则讯息下面都有多条留言。用户可以通过邮件联络到供稿人,交流经验、评析译文。供稿人趋向多元化、年轻化,不但善于挖掘新人新作、通过网络及时分享译文,还和出版经纪、出版社积极联络,有的译作率先在网络上宣传和发行,这都将助推中国文学译本走向大众阅读的时代。

  近年来,海外华裔作家和新移民作家的英文作品,为西方读者呈现了华人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象,对重塑华人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译介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,也是再创作的过程。由于他们了解其他国家受众阅读中国文学的障碍在哪里,可以在创作阶段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;同时由于他们对祖先、故土的隔膜感,使他们的翻译和描述带有神秘传奇色彩,给英文带来异国情调的新鲜感受。而他们中又不乏有中英双语创作能力的作家,例如获得“雨果奖”最佳长篇小说奖的《三体》《北京折叠》的译者都是美籍华裔的刘宇昆(Ken Liu),他不仅是位优秀的翻译,也是科幻小说家,他的短篇小说《手中纸,心中爱》(The Paper Menagerie)曾横扫全球众多科幻奖项,其中就包括雨果奖(2012年)和星云奖(2011年)的最佳短篇故事奖。由此可见,英语使用能力和写作功底,以及译者与作品的气质相合程度才对译文质量起着关键性影响。(本文由翻译联盟转之网络)